正规投资平台 “围魏救赵”,是“三十六计”中的第二计。对于这段典故,彭德怀并不陌生。后世“围城打援”的战法也当由这里起源。 1948年1月初,在西北野战军司令部讨论战略进攻方向时,彭德怀提出转入外线作战,南出陕中:“我们是打宜川,调洛川(敌人);歼灭刘戡,收复延安。”宜川东依黄河,西连洛川、鄜县(今富县),是陕东战略要地,胡宗南视之为关中屏障,在这里设有兵站,由整编第七十六师一部(第二十四旅)防守。延安仍被敌占,由整编第十七师两个旅驻守;在延安、宜川之间,整编二十九军军长刘戡指挥两个整编师集结于洛川一带地区机动,以便北援延安,东援宜川,阻止西北野战军南下,企图实现其所谓“监视三面”的目的。1月底,彭德怀在米脂县吕家沟召开野战军旅以上干部会议。会议确定进行宜川战役:以一部兵力猛攻宜川,调动洛川等处敌军来援;先集中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援敌,然后再夺城。为确保援敌欲罢不能和打援成功,他明确提出:“在战术上,攻城部队应积极动作,但勿急克,逼敌驰援;打援部队应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,速战速决。” 个地方民主政权。在王树声、戴季英等的统一领导、指挥下,豫西根据地八路军各部队放手发动群众,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和“倒地运动”,减轻农民负担,努力发展生产。各支队既分区活动,又相互配合,对日军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武装斗争,积极主动出击消灭日伪军,打退敌人的多次“扫荡”和“围剿”,豫西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。从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开创,很好地实现了毛泽东绾毂中原的战略目的:一、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,有效地牵制和打击了日军,使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企图没有完全得逞。开创豫西抗日根据地,形成重要的战略区,有力牵制了大量的日军,有效阻止了日军沿陇海铁路向西北的进攻,保住了潼关、西安,也保证了延安的安全。二、豫西抗日根据地开创以后,把华北、华东和华中等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,使这几个战略区从分散逐渐走向统一,便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,其意义不可估量。三、为豫西战略反攻打下基础。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,使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,正规军发展到 “声东击西”,是“三十六计”中的第六计。作为军事大家,毛泽东深谙“声东击西”之妙:“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,例如孙子所谓‘示形’之类(示形于东而击于西,即所谓‘声东击西’)。”“错觉是什么呢?‘八公山上,草木皆兵’,是错觉之一例。‘声东击西’,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。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,足以封锁消息时,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,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,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。”